禾苗虽然成长,却没有吐穗开花。比喻人的资质虽好,但始终没有成就。语出《论语・子罕》。后亦用“苗而不秀”比喻早逝。
子曰:「苗而不 [1]者,有矣夫!秀而不 [2]者,有矣夫!」
[1]秀:稻麦等谷类吐穗开花。
[2]实:结果实。
在典源文献里,“苗而不秀”的字面义是禾苗虽然成长,却没有吐穗开花,然而汉代的孔安国认为“苗而不秀”有深一层的譬喻用法,所谓“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意思是说万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因某些缘故而没有办法开花结果;同时也用于比喻人最终也会是如此。到了宋代,邢昺在《论语疏》里更以为:“此章亦以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之,为之作譬也。”说明孔子痛惜颜回有才华,但却在还没有成就时就已早逝。后来原文中的“苗而不秀”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的资质虽好,但始终没有成就。后亦用“苗而不秀”比喻早逝。
㈠
语义禾苗虽然成长,却不吐穗开花。
①今年麦田大量出现苗而不秀的情形,必然严重影响收成量。
②对于谷类作物苗而不秀的原因,专家们正紧锣密鼓地追查。
③近几年气候异常,处处可见作物苗而不秀,农夫们是叫苦连天。
㈡
语义比喻人的资质虽好,但始终没有成就。
①这孩子天赋聪颖,长大后却苗而不秀,真是可惜了。
②自恃聪敏而不肯努力学习,终究是苗而不秀,日后难成大器。
③那少年相当有文才,只可惜英年早逝,苗而不秀,真叫人惋惜。
sprout but never to flower(corn which does not bear grain)
miáo ér bù xiù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苗而不秀,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苗而不秀意思是: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一般作谓语、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