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字词通

名不虚立

基础信息

  • 成语名不虚立
  • 拼音 míng bù xū lì
  • 繁体名不虛立
  • 感情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名不虚传   名不虚行
  • 反义词 名不副实
  •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
  •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

成语解释

【释义】

犹“名不虚传”。见“名不虚传”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名不虚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名不虚传”原作“名不虚”。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爱好养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在他担任上卿时,受封古代薛国之地,约在今山东省滕县附近。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曾在孟尝君的传记后写下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曾经到过薛地,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比较凶悍、残暴,和附近邹、鲁地方的人不一样。问了人,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孟尝君喜欢养士,许多人慕名而来,移居的人数约有六万多户,结果使得薛地龙蛇杂处。可见他果真是与传说中爱好宾客的名声相符,司马迁因此说“名不虚矣”!典源又见《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内容则是表述自汉朝建立以来,有不少知名的侠义之士,像朱家、田仲、王公等人,他们虽然经常违背法律的规范,但因为廉节、有义气,又懂得谦让,因而赢得世人的称颂,绝非空有其名,所以值得为他们立传。文中也用了“名不虚立”之语。后来“名不虚传”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名声与实际相符,而非徒有虚名。

【书证】

  • 01.《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序》:“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 02.《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徐邈》:“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

成语翻译

be true to one's name

成语接龙

míng bù xū lì

名不虚立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名不虚立,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名不虚立意思是: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一般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