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家徒四壁”。见“家徒四壁”条。
此处所列为“家徒四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为梁孝王的门客。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载,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就回到家乡成都。但家境贫穷,难以维生,因与临邛的县官王吉相识,便到王吉家住了下来。临邛县的富商卓王孙听说县里有贵客莅临,于是摆设酒宴招待王吉和司马相如。席间,司马相如弹了几首曲子,博得满座宾客的称赏。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是个爱好音乐的人,当时因丧夫而寡居在家。她在门后偷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又看到他那翩翩的风度,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司马相如也对卓文君产生好感。有一天晚上,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私奔,回到了成都。但是司马相如非常贫穷,家中除了四周的墙壁外,什么也没有,于是两人又回到了临邛县,卖掉所有的车骑,做起了卖酒的生意。后来“家徒四壁”这句成语,就从《史记》原文中的“家居徒四壁立”演变而出,形容家境贫困,一无所有。
be utterly destitute(be clean broke)
дóма ничегó не было,крóме гóлых стен
jiā tú bì lì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家徒壁立,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家徒壁立意思是: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家中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