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语出《论语・八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1], [2],既往不 [3]。
[1]成事不说:已经做过的事,不便再解说。见“成事不说”。
[2]遂事不谏:对于已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遂事,已经完成的事。
[3]咎:责怪,追究罪过。
春秋时,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么木材比较好?”他回答说:“可以参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时是用松木,殷商时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让人民『战栗(通「栗”)』。」孔子后来听到宰我这番话,觉得他随便猜测古人的用意,毫无根据,十分不妥当,就说:“已做过的事就不便再解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对已经过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说话小心,对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加臆测。“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个成语,表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的意思。
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
类别用在“宽恕谅解”的表述上。
①我们就此既往不咎,从今以后仍是好朋友。
②只要你能够诚心改过向善,我们是可以既往不咎的。
③戒严时期,到处可见“匪谍自首,既往不咎”的标语。
④过去的恩怨,我们就此既往不咎,从今以后依然是好朋友。
⑤对于知错能改的学生,校方本著既往不咎的精神,不再给予处分。
⑥你这只是小错误,只要能悔改,学校必然既往不咎,给予自新的机会。
⑦既然他已承认并改正了错误,我们站在鼓励向上的立场,就既往不咎了吧!
⑧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大家才会以既往不咎的心胸原谅你过去种种不是。
形音咎,音ㄐ|òu,责怪、追究罪过。古典文献里虽可见“咎”作“究”,然今则不宜写成“究”。
let the past be forgotten
既往(きおう)は問(と)わない
passons l'éponge sur le passé(ne pas revenir sur les erreurs du passé)
das Vergangene ruhen lassen
не преслéдовать за прóш-лое
jì wǎng bù jiù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既往不咎,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八佾》。一般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