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字词通

鲁肃

基础信息

  • 词语
  • 繁体魯肅
  • 拼音lǔ sù
  • 词性
  • 近义词
  • 反义词
  • 用法三国时期东吴重要谋士、外交家,主张孙刘联盟。

词语解释

鲁肃lǔ sù

字子敬,孙权重要谋士将领

Lu Su;

国语辞典

鲁肃lǔ sù

人名。(西元173~217)​ 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名将个性方正严谨,富而好施,长于文章思虑深远,有过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抵御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网络解释

鲁肃 (孙吴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鲁肃造句

  • 1. 提到三国东吴的谋士,人们首先会想到周瑜,但鲁肃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
  • 2. 正是由于鲁肃力排众议,积极促成了孙刘联盟,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 3. 在吴国将士普遍主战、欲与刘备争锋时,唯有鲁肃高瞻远瞩,坚持联合抗曹的大局观。
  • 4. 周瑜病逝后,鲁肃接替了他的位置,继续维护着孙刘之间的脆弱同盟关系。
  • 5. 史书记载,鲁肃为人慷慨大度,不计个人得失,深得孙权的信任与器重。
  • 6. 荆州之争让孙刘两家矛盾重重,幸而有鲁肃居中调停,才避免了局面彻底恶化。
  • 7.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若非有鲁肃居中调和,孙刘联盟恐难维持长久,更无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8. 演义中对鲁肃的刻画略显木讷,实则他是一位智勇兼备、心胸宽广的战略家。

您可能感兴趣的词

  • 鲁肃指囷:本指周瑜请鲁肃资助军粮的故事。
  • 单刀会:内容叙述孙权命令鲁肃向刘备索荆州,刘备假装答应交还,当诸葛谨向关羽索讨时,关羽不许。
  • 密迩:《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宋书.卷五七.列传.蔡廓》:「况安都外据强地,密迩边关,考之国计,尤宜驯养」
  • 密议:如:「这场密议将会决定公司是否要与对手合作」《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合榻对饮,因密议」《魏书.卷五八.列传.杨播》:「今与诸人密议,欲杀普贤,愿公听之」
  • 指囷:本指三国时鲁肃指拨一谷仓的米资助周瑜的故事。
  • 狂士:《三国演义》第五七回:「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
  • 殿后: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正末云)鲁肃休惜殿后」位於最后。
  • lǔ sù

    鲁肃

    鲁肃,拼音是:lǔ sù。意思是:人名。(西元173~217)​ 字子敬,东城人(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三国时名将,个性方正严谨,富而好施,长于文章,思虑深远,有过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议结合刘备来抵御曹操,并辅佐周瑜大败曹军,为孙权所器重,官拜奋武校尉,转横江将军。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