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字词通

威仪

基础信息

  • 词语 威仪
  • 繁体威儀
  • 拼音wēi yí
  • 词性
  • 近义词
  • 反义词
  • 用法庄重气派的风度仪态。名词、形容词,如保持威仪

词语解释

威仪wēi yí

1.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的。

impressive and dignified manner;

2.随从

suite;

引证解释

1.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待人接物礼仪

礼记 · 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颖达 疏:“威仪三千者,即仪礼行事威仪。”
后汉书 · 儒林传下 · 董钧》:“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輒令 钧 参议。”
宋 · 吴曾 《能改斋漫录 · 记事一》:“明道先生 尝至 天寧寺,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罗惇曧 《文学源流 · 三代以上文学》:“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之文备矣。”

2.庄重仪容举止

《书 · 顾命》:“思夫人自乱於威仪。”
孔 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汉书 · 薛宣传》:“宣 为人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
《三国演义》第三回:“天子万民之主,无威仪可以宗庙社稷。”
许地山 《缀网劳蛛》:“那班没有思想男子休息时候,便因着她底姿色争来找她开心,但她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的邪念。”

3.服饰仪表。

元 · 刘祁 《归潜志》卷六:“﹝ 张行信 ﹞为人简朴,不脩威仪。”

4.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

《晋书 · 卫瓘传》:“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隋书 · 礼仪志三》:“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参军各一人,埒士四人,威仪一人,乘白马以导。”
唐 ·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及塟於东郊,上与淑妃御 延兴门,出内库金玉駞马、凤凰麒麟,各高数尺,以为威仪。”
宋 ·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

5.道教官职名。参见“威仪师"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1510dca86b>威仪师”。

唐 ·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召为威仪及天下採经使。”
《旧五代史 · 梁书 · 太祖纪三》:“浙西 奏,道门威仪 郑章 、道士 夏隐言,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诸辈流,实有道业。”
宋 · 高承 《事物纪原 · 库务职局 · 道录》:“《宋朝会要》曰, 唐 · 有左右威仪, 周 避讳改为道録, 宋 朝因之。”

6.佛教语。谓行、坐、住、卧为四威仪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

《戒本疏》一下:“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

7.指瑞草。

《旧唐书 · 德宗纪下》:“‘节度使宜以鶻衔綬带,观察使宜以鶻衔威仪。’威仪,瑞草也。”

国语辞典

威仪wēi yí

1.庄严容止仪态

诗经 · 邶风 · 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三国演义 · 第四回》:“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

2.帝王显贵出行仪仗

《晋书 · 卷三六 · 卫瓘传》:“给亲兵百人,置长史,……鼓吹威仪,一如旧典。”

网络解释

威仪

威仪,指威严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威仪造句

  • 1. 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举手投足间仍透着一股令人敬畏的威仪
  • 2. 这座古老的宫殿,其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氛围,处处彰显着昔日皇家的威仪
  • 3. 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在公众场合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威仪,以维护国家尊严。
  • 4. 阅兵式上,士兵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坚毅的眼神,展现出强大的军队威仪
  • 5.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竟然手足无措,一时间失去了往日的威仪
  • 6. 那位老校长,即便穿着朴素的衣裳,站立时也显得十分威仪,让人不敢轻视。
  • 7. 典礼上,主席台上的嘉宾们个个神色庄重,气度威仪,使整个会场显得格外肃穆。
  • 8. 法官在宣判时,其声音洪亮,神态威仪,使被告和旁听者无不感到法律的庄严。

wēi yí

威仪

威仪,拼音是:wēi yí。意思是:①.庄严的容止仪态。②.帝王或显贵者出行的仪仗。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