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字词通

匈奴

基础信息

  • 词语 匈奴
  • 繁体
  • 拼音xiōng nú
  • 词性名词
  • 近义词
  • 反义词
  • 用法名词。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与边患、战争、和亲等搭配。

词语解释

匈奴xiōng nú

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匈奴族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据中国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匈奴占领里海长城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大部分

Hsiung-Nu; Hun;

国语辞典

匈奴xiōng nú

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

网络解释

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 · 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五部。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西汉。汉元帝刘奭竟宁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和平。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

匈奴影响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均留有些记载。近代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结盟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匈奴造句

  • 1. 汉朝初期,匈奴铁骑屡次南下侵扰边境,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 2. 为抵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连接并修筑了万里长城,耗费巨大。
  • 3. 面对匈奴的强大攻势,汉初曾采取和亲政策,以求边境安宁。
  • 4. 冒顿单于是匈奴历史上著名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匈奴一度达到鼎盛。
  • 5. 匈奴骑兵以其来去如风的机动性和箭术精湛而闻名,令汉军头疼不已。
  • 6. 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军深入大漠,对匈奴展开了多次决定性的反击。
  • 7. 随着内部矛盾加剧和汉朝的反击,强大的匈奴最终走向了分裂和衰落。
  • 8. 在中国古代史中,匈奴是一个无法避开的重要角色,其兴衰与中原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您可能感兴趣的词

  • 獯鬻:匈奴於夏朝时的名称。
  • 报偿:《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每汉兵入匈奴匈奴辄报偿。
  • 孤涂:匈奴称儿子为「孤涂」。
  • 猃狁:匈奴於周朝时的名称。
  • 谷蠡:匈奴藩王的封号。
  • 玁狁:匈奴於周朝时的名称。
  • 大单于:匈奴各部的大君王。
  • xiōng nú

    匈奴

    匈奴,拼音是:xiōng nú。名词。意思是: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