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指还没成熟的绿色禾苗;黄,指旧有的黄熟谷物。“青黄不接”指新谷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语或本宋・欧阳修〈言青苗钱第二劄子〉。后用“青黄不接”比喻有所匮乏,一时难以为继。
臣窃见自俵青苗钱已来,议者皆以取利为非。朝廷深恶其说,遂命所司条陈申谕,其言虽烦,而终不免于取利,然犹有一说者,意在惠民也。以臣愚见,若夏料钱于春中[1],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2],然其间容有[3]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尔。
[1]俵散:分发、分给。俵,音biǎo。
[2]阙乏:即“缺乏”,缺少、不足。
[3]不济:不够、不足。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相,推行名为“青苗法”,俗称“青苗钱”的财政新政。政府在每年农家经济拮据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正月贷而夏还,五月贷而秋还,还本时纳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贷剥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欧阳修上书反对新法,认为此法是向人民放债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陈施行青苗钱不当的地方,他认为:“夏季的粮食钱在春天发放,刚好是新谷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的时候,虽然不是每一户人家都缺少粮食,但也有粮食不够的,这还可以说是惠政。可是在麦子成熟、户户不缺钱粮的五月发放,就算不得『救济困乏』,简直就是向人民放债取利!”后来“青黄不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新谷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亦用来比喻有所匮乏,一时难以为继。
㈠
语义指新谷还没成熟,存粮又已吃完。
类别用在“粮食不济”的表述上。
①当地农民每到青黄不接的时期,都要靠借高利贷维生,景况让人同情。
②在以前,有时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政府还要征粮,结果大家的生活更加困难。
㈡
语义比喻有所匮乏,一时难以为继。
类别用在“缺乏不足”的表述上。
①又到月底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可否向你借点钱来周转一下?
②我们公司财务只是短暂的青黄不接,经营状况完全正常。
③今年由于办理退休的人太多,造成我们学校教师人力青黄不接。
④由于国内出现高科技研究人材青黄不接的窘况,只好引聘国外专家来权充。
⑤这些专家年纪都很大了,新进的一代又太生嫩,青黄不接的情形会越来越严重。
⑥如果不再注重年轻主管的栽培,不用几年,我们领导阶层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gap between two harvests
端境(はざかい)
période difficile à joindre les deux bouts(disette momentanée)
Versorgungsengpaβ zwischen zwei Ernten(vorübergehender Mangel an etwas)
не сводить концы с концáми
qīng huáng bù jiē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青黄不接,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青黄不接意思是:旧粮已吃完;新粮未成熟;口粮中断。也可借指其他物力或人才的中断。出自《元典章・户部・仓库》。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