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字词通

客体

基础信息

  • 词语 客体
  • 繁体客體
  • 拼音kè tǐ
  • 词性名词
  • 近义词
  • 反义词主体
  • 用法名词,指认识或行动的对象,常与“主体”相对。

词语解释

客体kè tǐ

哲学术语,指存在主体之外客观事物

object;

引证解释

1.外界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

梁启超 《新民说 · 论私德》:“对於私人交涉,与对於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

2.次要的人或事物。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日 广西 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

国语辞典

客体kè tǐ

1.主体的认识对象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主体

2.法律上指权利义务行使对象,或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如财产、人的行为社会关系

网络解释

客体

客体(object )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既包括客观存在可以主观感知的事物(具体的如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思维开拓的事物 。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用于某一具体事物出现或者具体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处于主体的事物,在进行主体的客体层面分析于其它事物的关系面联系的时候,会在演示层面上表现为客体的形态,客体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接触的但不属于自己的实体

客体造句

  • 1. 在哲学思辨中,人是认识的主体,而外部世界则是其客体
  • 2. 这项社会学研究将城市居民的行为模式作为主要客体进行深入分析。
  • 3.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自然现象,将这些现象视为研究的客体
  • 4. 传统美术教育中,静物写生就是以无生命的物品为客体进行造型训练。
  • 5. 在伦理学领域,人应该被视为目的,而非仅仅是可利用的客体
  • 6. 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可被视为法律的客体
  • 7. 心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将无意识的客体意识化。
  • 8. 文学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为客体,通过艺术手法反映社会面貌。
  • 9. 某些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被动的客体
  • 10. 只有当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认识活动才能真正发生。

您可能感兴趣的词

  • 主体:相对於客体而言。
  • 重复课税:同一个租税客体,课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租税。
  • 融通物:法律上指於私法上得为交易客体的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 国籍:广义指权利之主体或客体隶属於某一国家的关系而言。
  • 三解脱门:空是无我,也没属於我的客体;无相是对一切都不想、不念;无愿是对生死轮回不生愿求。
  • kè tǐ

    客体

    客体,拼音是:kè tǐ。名词。意思是:①.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②.法律上指权利或义务的行使对象,或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如财产、人的行为、社会关系。

    浏览历史